发布日期:2022-12-07 19:15 浏览次数: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粒度大于2.0mm的颗粒状耐火材料体积密度的两种方法:
——方法1:称量法;
——方法2:滴定管法。
方法1用作仲裁法。
根据被测材料的性质,两种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报告体积密度值时应说明所用的方法或在有争议时应该使用的方法。对于试样的体积测定,选样和制样,计算体积密度以及提出的试验报告都应采用同一种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颗粒状耐火材料体积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的测定。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97 致密定形耐火制品 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和真气孔率试验方法
GB/T 6005 试验筛 金属丝编织网、穿孔板和电成型薄板 筛孔的基本尺寸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7617 耐火原料和不定形耐火材料 取样(GB/T 17617-1998,neq ISO 8656-1:1988)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颗粒体积密度 bulk density of a granular material(grain density)
颗粒材料的干燥质量与其总体积之比。
3.2
吸水率 water absorption
带有气孔的干燥材料中所有开口气孔所吸收的水的质量与其干燥材料的质量之比,用%表示。
3.3
表观质量 apparent mass
饱和试样的质量减去被排除的液体的质量,即相当于饱和试样悬挂在液体中的质量。
3.4
闭气孔 closed pores
封闭在耐火材料内部按GB/T 2997规定条件浸渍液体时,不能被液体填充的气孔。
称量干燥试样的质量、浸渍后饱和试样的表观质量和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计算试样的体积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或者通过称量干燥试样的质量和滴定管法测定试样体积,计算试样的体积密度。
从产品中抽取实验室样品,按照GB/T 17617或有关方面协商的抽样方案进行抽样。
6.1 试样的制备
从实验室样品中按规定抽取具有代表性的试样,随破碎随筛(小于5.6mm的颗粒料可直接过筛),直至全部通过孔径为5.6mm的筛网(见8.1.1),并将小于2.0mm的颗粒弃去。将试样放在供洗涤用的筛网(见8.1.1)上,用水洗或者空气吹(对水敏感的试样)除去表面附着的粉尘或松散的颗粒。
6.2 试样的数量
将全部2.0mm~5.6mm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200g~500g供试验用。
将试样置于110℃±5℃的电热干燥箱(见8.1.2)中烘干至恒量,即干燥至最后两次称量质量差不大于0.1%,并于干燥器(见8.1.3)中自然冷却至室温。用天平(见8.1.4)从干燥好的试样中称取两个平行试样,每个试样40g~60g,精确至0.01g。
注:特殊材料可按规定温度进行干燥。
8.1 设备
8.1.1 试验筛:符合GB/T 6005,孔径2.0mm、5.6mm并配有筛底及筛盖。
8.1.2 电热干燥箱:控温精度110℃±5℃。
8.1.3 干燥器。
8.1.4 天平:分度值为0.01g。
8.1.5 不吸水的纤维布,如聚酯纤维布、尼龙纤维布等。
8.1.6 容器。
8.1.7 抽真空装置:能将绝对压力降至不大于2500 Pa,并能够测量绝对压力值。
8.1.8 浸液:自来水或煤油。
8.1.9 网篮:用孔径1mm的筛网制成带有提手的网篮。
8.1.10 带溢流管的容器。
8.1.11 棉纱布:尺寸约为60cm×60cm。
8.1.12 称量瓶:直径60mm,高30mm。
8.1.13 液体比重天平或比重计:分度值为0.001g/cm3。
8.2 试样浸渍
小心地将称量过的试样放在不吸水的纤维布(见8.1.5)上,用细绳将其包扎牢固,放入容器(见8.1.6)内并置于抽真空装置(见8.1.7)中,抽真空至其绝对压力小于2500 Pa,试样在此真空度下保持5 min,然后在5min内缓慢地注入供试样吸收的浸液(见8.1.8),直至试样完全淹没,再保持抽真空5 min,停止抽气,将容器取出静置于空气中,使其液体达到室温。
8.3 饱和试样表观质量(m2)的测定
把网篮(见8.1.9)吊挂在天平的挂钩上,并使液体完全淹没网篮,将天平调整到零点,再将网篮取出备用。然后,打开包扎布,将饱和试样小心地刮入网篮,迅速移至带有溢流管容器的浸液中,当浸液完全淹没试样后,上下移动网篮几次,使残留气泡逸出,将网篮吊在天平的挂钩上称量,精确至0.01g。
8.4 饱和试样质量(m3)的测定
8.4.1 将棉纱布(见8.1.11)烘干,叠成4层~8层厚,称其质量,然后用浸液使其饱和,再用手拧干,使已湿润的棉纱布质量为其干棉纱布质量的1.8倍~2.2倍。
8.4.2 从浸液中取出试样,小心地将其从网篮中移到不吸水的纤维布(见8.1.5)上,除去多余的液滴,摊开已拧过的湿润棉纱布,将试样连同不吸水的纤维布平铺于棉纱布的左半部,形成薄薄一层,折起棉纱布的右半部盖在颗粒试样上,轻轻拍压,吸去试样表面的浸液,尽可能不要损坏试样颗粒的边棱。缓慢打开棉纱布,将试样连同不吸水的纤维布平铺于棉纱布的右半部,重复这一步骤直至颗粒间不再互相粘连,颗粒表面附着的浸液看不见为止(但不能把气孔中的浸液吸出),立即放在称量瓶(见8.1.12)中,称量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务必保证不会因浸液的挥发而导致称量有明显的变化),精确至0.01g。
8.5 浸液密度的测定
测定在试验温度下所用的浸液的密度,可采用液体比重天平法或液体比重计(见8.1.13)法,精确至0.001g/cm。
8.6 结果计算
8.6.1 体积按式(1)计算:
式中:
VR——试样的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
m3——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饱和试样的表现质量,单位为克(g);
ρt——试验温度下,浸液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8.6.2 体积密度按式(2)计算:
式中:
ρR——试样的体积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m1——干燥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VR——试样的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3);
ρt——试验温度下,浸液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m2——饱和试样的表观质量,单位为克(g);
m3——饱和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8.6.3 吸水率按式(3)计算:
以上为标准部分内容,如需看标准全文,请到相关授权网站购买标准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