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531.2-2004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第2部分:电磁观测
- 发表时间:2023-01-17
- 来源:共立消防
- 人气: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台站电磁观测环境的技术要求、不同电磁骚扰源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和相应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台站地电场观测、地磁场观测、地电阻率观测设施与流动电磁观测点的建设及其电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953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919-2002 公路等级代码
GB/Z 18039.1-2000 电磁兼容 环境 电磁环境的分类
CJJ 49-1992 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地电场 geoelectric field
由固体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非人工电流系统与地球介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分布于地表的电场。地电场可分为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
3.2
地磁场 geomagnetic field
地球的磁场。存在于地心到磁层边界的空间范围内,由主磁场、地壳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磁场四部分构成。
3.3
变化磁场 geomagnetic variation field
起源于地球外部的各种短周期的地磁变化,是地磁场的微弱成分。
3.4
地电阻率 geoelectrical resistivity
表征观测点位地下某一特定探测范围内介质综合导电能力的物理量,其量纲与电阻率相同,又称视电阻率。
3.5
地震台站电磁观测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in seismic station
在地震台站对地电场、地磁场及地电阻率进行连续测量、用于提取天然电磁场信息和提取与地震关联的前兆信息的观测项目的统称。
3.6
地震电磁观测环境 environment for earthquake-related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保障地震台站电磁观测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3.7
(电磁)骚扰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任何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产生不利影响的电磁现象。
注:电磁骚扰可能是电磁噪声、无用信号或传播媒体自身的变化。
(GB/Z 18039.1-2000中的定义2.1.6)
3.8
人工电磁骚扰源 source of artificial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可能对地震电磁台站中地电场、地磁场或地电阻率观测产生电磁骚扰的任何一种人工电磁场源,分为静态电磁骚扰源、工频电磁骚扰源、事件型或短周期电磁骚扰源等;由它们引发的电磁场扰动,分别称为静态电磁骚扰、工频电磁骚扰、事件型或短周期电磁骚扰等。
3.9
静态磁骚扰 static magnetic disturbance
由各类含铁磁性材料的物体或稳定的直流电流所产生的、附加在天然地磁场上的相对稳定的磁场骚扰。
3.10
事件型磁骚扰 event-type magnetic disturbance
由人工电磁源所产生的突发性的磁场骚扰,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为相对独立、具有一定形态和重现性的事件。
3.11
短周期磁骚扰 short period magnetic disturbance
由人工电磁源所产生的磁场骚扰。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为持续的脉冲型变化。视周期为0.1s~600s,变化幅度一般为0.1纳特(nT)至数百纳特(nT)。
3.12
工频电磁骚扰 commercial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产生50Hz及其高次谐波电磁场的人工电磁骚扰,如由高压交流输电线、变电器、用电器包括运行中的电气化火车等设施和物体产生的骚扰。
4 地震台站电磁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
4.1 地电场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
4.1.1 非工频人工电磁源在地电场观测场地测量极间产生的附加电场强度(Ea),应不大于0.5mV/km,测试方法见附录A。
4.1.2 工频人工电磁源在地电场观测场地测量极间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Ema),应不大于1250mV/km(峰值),测试方法见附录A。
4.2 地磁场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
4.2.1 静态磁骚扰强度应不大于0.5nT。
4.2.2 事件型磁骚扰强度应不大于0.1nT,测试方法见附录B。
4.2.3 短周期磁骚扰强度应不大于0.1nT,测试方法见附录C。
4.3 地电阻率观测环境的技术指标
4.3.1 非工频人工电磁源在地电阻率观测场地测量极间产生的附加骚扰电压Va,应不大于45μV,测试方法见附录D。
4.3.2 工频人工电磁源在地电阻率观测场地测量极间产生的工频骚扰电压Vimd,应不大于500mV(峰值),测试方法见附录D。
4.3.3 金属管道(线)设施类骚扰源引起的地电阻率观测值变化,应不大于0.3%。
5 人工电磁骚扰源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
5.1 城市有轨直流运输系统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
在城市有轨直流运输系统对地的过渡电阻值符合CJJ49-1992的条件下,城市有轨直流运输系统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轨道与地电场观测场地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50km;
b)轨道与地磁观测点的距离应不小于30km;
c)轨道与地电阻率观测场地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30km。
5.2 铁路运输系统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
5.2.1 电气化铁路运输系统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在牵引功率不超过6000kVA的条件下,应符合下列规定:
a)轨道与地电场测量场地中心的距离应不小于10km;
b)轨道与地磁观测点观测仪器的距离应不小于0.8km;
c) 轨道与地电阻率观测的任意一个测向中心点的距离应不小于5km。
5.2.2 普通铁路运输系统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轨道与地电场观测的任意一个测向中心点的距离应不小于1km;
b)轨道与地磁观测点观测仪器的距离应不小于0.8km;
c)轨道与地电阻率观测的任意一个测向的中心点的距离应不小于1km。
5.3 高压输电线路距地震电磁台站的最小距离
5.3.1 35kV以上、500kV以下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距地震电磁台站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线路与地电场任一测量极的距离应不小于1km;
b)线路与地磁观测点观测仪器的距离应不小于0.3km;
c)线路与地电阻率任一测量极的距离应不小于0.3km。
5.3.2 500 kV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线路与地电场任一测量极的距离应不小于1.5km;
b) 线路与地磁观测点观测仪器的距离应不小于0.5km;
c) 线路与地电阻率任一测量极的距离应不小于1.5km。
5.3.3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距地磁观测点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线路垂直方向上,满足下列公式:
R=0.4βI …………………………………(1)
β=ΔI/I …………………………………(2)
式中:
R——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与地磁观测点观测仪器的最小距离,单位为千米(km);
I——直流输电线路的额定电流,单位为安培(A);
β——直流输电线路上允许的最大不平衡电流ΔI对额定电流I的比值;
b)在接地极附近,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与地磁观测点观测仪器的最小距离,为(1)式结果的1/2。
5.4 工频骚扰源距地震台站电磁观测设施的最小距离
5.4.1 对30kVA以下变压器或相当功率的用电器,其接地线与地电场或地电阻率观测场地中任一测量极的距离应不小于0.05km。
以上为标准部分内容,如需看标准全文,请到相关授权网站购买标准正版。
-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IG-541灭火系统采用的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是由大气层中的氮气(N2)、氩气(Ar)和二氧化碳(CO2)三种气体分别以52%、40%、8%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灭火剂
-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由瓶架、灭火剂瓶组、泄漏检测装置、容器阀、金属软管、单向阀(灭火剂管)、集流管、安全泄漏装置、选择阀、信号反馈装置、灭火剂输送管、喷嘴、驱动气体瓶组、电磁驱动
-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系统是一种高效能的灭火设备,其灭火剂HFC—ea是一种无色、无味、低毒性、绝缘性好、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对大气臭氧层的耗损潜能值(ODP)为零,是卤代烷1211、130
-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处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压式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